度量衡(dù liàng héng ),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时所用工具的统称。
度——计量长短用的器具称为度,
量——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
衡——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
此图为出土文物,是夏朝时期衡的一部分,杆上面刻有等距线,杆是按十进制划分的,每组包括10个部分,用圆圈作为标记,总共分成5个子组。也就是说,杆上的49条线将杆分成50个相同的部分。50个部分再由4个圆来区隔,2个圆代表50的一半25,4个圆代表50,2个圆作为一组,属于一个基本单位。
人类对2进制的认识就是源于日常生活当中的计量俗事。即便是天才的大脑也不可能凭空思考出某一种理论,而是需要在实践当中不断总结经验,反复试错,最后提炼出一种符合自然运作规律的东西。后来人称之为——真理。
喜欢思考的同志们一眼就应该看出“大衍数”原来是对上古“衡”制的一种描述,也会发现八卦的起源原来在这里。
夏朝人的计数盘
此图为国家博物馆收藏得两件战国时期的铜衡杆,正中有鼻纽,杆面刻十等分,全长相当于战国时的一尺(见图2)。这是一种经过改进后的天平衡杆,它既可以将物与权悬挂在等距离的两端,作天平使用;又可以将两者置于不同位置,从衡杆上的不同刻度和权的标识计算出被称物的重量,这种使用情况近似于杆秤(见图3)。据说,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依然使用这种衡器称量物品。
宋真宗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重新制定度量衡,掌管皇族内府库藏的官吏刘承珪发明了一种测量微量物质的戥秤。刘承珪确定10钱为1两,钱以下设分、厘、毫,均为十进位。这种小杆秤逐渐成为称量金银珠宝和名贵药材等贵重物品常用的衡器,为了区别于一般杆秤,后人送给它一个雅号——戥子。